成都公墓

中国的殡葬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特邀专门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孔)教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韩星教授,撰文《中国殡葬文化的四大精神内涵》,以期引导会员单位积极组织集体共祭、社区公祭、家庭追思等现代追思活动,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大力倡导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植树缅怀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与倡导厚养礼葬、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结合起来,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群众基础的殡葬行为规范。我们国家的殡葬文化博大精深,从死亡称呼来看就分为几种,像“仙去”、“去世”、“作古”等,从安葬方式来看,火葬、土葬、天葬、海葬、树葬等,还有些地区出现了悬棺葬、壁葬等。从习俗上来看,有清明节为亲人扫墓、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等活动。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殡葬文化,这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

殡葬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深远,殡葬活动已成为安慰人们心理,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活动,而殡葬消费也成为了以心理消费为主的行为。在现代,人们通过对去世亲人的悼念活动,实现对亲人的人生功绩的总结和弘扬,以达到教育子女继承光荣传统的目的。殡葬文化有着调节改善社会环境的作用。我们国家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如果使用传统习俗,不仅费时费力,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也是不匹配的。1.殡葬文化。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其独特的风俗。所谓殡葬,

“殡”就是祭奠和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一方面是

在安葬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丧葬习俗是

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死亡意味着人

生旅途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又开始与结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

。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

、政治、意识形态、民俗民风,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无疑包含着殡葬文化。对传统的扬弃,是殡葬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对殡葬历史的了解可提供对当代殡葬改革的启示与未来发展走势的预期,不同历史时期的殡葬文化是不同的,殡葬的思想观念也是不同的。

  当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的初期时,受思维能力低下所限,在意识上还不可能寻求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对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困惑不解,不能形成灵魂与丧葬的观念。故《孟子滕文公上》曰:“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这种弃尸于野的作法,只能说明原始人模糊观念中已有生与死的界限。动物的先天反射给与启发

  某些动物(猴子、大象)对死亡已有了朦胧的意识:在一个有关猴群社会的电视节目中,老猴王被新崛起的猴王打败,四处乱窜,众猴便群起攻击,终将老猴王逼下湖水中淹死。此时,众猴都向新猴王“效忠”表示臣服去了,惟老猴王的“妃子”非常伤心,独自将老猴王的尸体从水中拉上来,望着发呆,其状异常可怜。

  大象有专门的公墓区

  大象们则将死去同伴的牙齿卷起来放到某一个集中的地方去,这似乎是它们的“公墓区”,而硕大的象牙则是大象生命的某种象征物。如里这些报道属实,没有为商业利润而故意虚构之成分,则人类那自高自大的惟我独尊的“傲慢心理”无疑要受到极大的伤害。不过,尽管如此,我们尚未见到动物有真正的埋葬同伴尸体的行为,它们通行的是弃尸于荒野。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的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宜。殡葬殡仪程序:竖灵、收敛、丧失协调、引灵、接体、奠礼、火化、出殡、安厝、后续关怀。殡葬方式从古代演变到现代已经有了很多种了,如土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天葬、钻石葬、太空葬、礁球葬,有机粉葬、海葬、烟花葬、画葬等。殡葬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它的产生、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大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人类文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正是地球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正驱使人类文明朝一个共同美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国的殡葬文化的产生、发展上看,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性有悖于中华民族发展时,或世界文明发展时,这个文化就应当适时调整和完善。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屈肢葬是我国古代丧葬形式之一,主要就是是把遗体肢骨屈折,呈蜷曲形葬入墓坑。其实没有那么恐怖啦,就是摆个pose再下葬……

这些姿势为何产生?

其实,关于它的渊源、流行时间和地区、表现意义等等的解释又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历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猜测,我们来感受一下。

猜测1:殉葬奴隶的“固定葬式”

据有关资料统计,解放后在陕西、甘肃地区所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中,屈肢葬者占70%,直肢葬者占12%,葬式不清者占18%。

据此,有学者以为直肢葬者为秦宗室贵族,而屈肢葬者为殉葬的奴隶,属于“固定葬式”。

猜测2:怎么舒服怎么来

屈肢葬是按人们日常生活、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态来安排死者的,这样可使其舒适地长眠。我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丧葬礼俗。1933年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墓葬的遗存,是一处以二次合葬为形式的公共墓地,反映了氏族成员一视同仁的血亲关系和一律平等的地位。在老年男子、中青年妇女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身上佩带有用兽牙、蚌壳和鱼骨做成的骨坠、钻孔的兽齿、石珠等装饰品以及燧石石器等物。灵魂不灭思想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只不过是生活场所的改变,由阳间转入阴间,死者的灵魂在阴间得到安宁、才能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荣华富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为逝者出殡往往不是马上火化掩埋,而是算好时日,做“头七”,恭请逝者鬼魂回家。这种观念一直影响至现代,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在出殡前还会时时出入灵室 ,因此要设灵堂 ,点长明灯,子孙轮流日夜守灵,还择日请僧道做法事超度亡魂。

② 慎终追远的儒家孝道观

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国人无论富贵贫贱,都深深受到礼教的影响。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曾回答学生说: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道观念的产生足以说明孔子重视孝道在丧葬中的作用,把殡葬和祭祀看作是尽孝的重要标志。

③ 家族宗法制度

在中国,殡葬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行为,而是演化成一种家族性的行为,起着维系家族血缘关系、强化家族意识、光宗耀祖并且发展家族势力的作用,长者在家族宗法制的社会里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需要子孙全心全意的推崇和爱戴。因此,宗法思想在殡葬中体现出崇尚殡葬、隆丧厚葬,其本质上就是抬高长者、老者社会地拉的社会行为。它对中国传统的隆丧厚葬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墓园是指在城市周边开发的,满足社会公众墓葬需要的,以企业性质经营的大众墓园。在我国现代墓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当代殡葬习俗一直受到传统殡葬文化的深刻影响。而殡葬文化发展到今天,应当使之人文化,泯灭对死亡与墓地的恐惧。墓园设计者应使墓园公园化,倡导墓志文化。天津东华林陵墓园规划设计正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为后辈儿孙营造了淡化生死、淡化贫富、淡化贵贱、净化灵魂、美化生活的胜地名区。殡葬殡仪程序:竖灵、收敛、丧失协调、引灵、接体、奠礼、火化、出殡、安厝、后续关怀。殡葬方式从古代演变到现代已经有了很多种了,如土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天葬、钻石葬、太空葬、礁球葬,有机粉葬、海葬、烟花葬、画葬等。殡葬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它的产生、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大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人类文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正是地球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正驱使人类文明朝一个共同美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国的殡葬文化的产生、发展上看,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性有悖于中华民族发展时,或世界文明发展时,这个文化就应当适时调整和完善。

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017年4月5日,中国殡葬协会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工作会议。会长李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委员会主任成媛媛主持会议,副主任曲君业、李延滨出席会议


会上,会长助理王衍臻通报了2017年中殡协工作要点及重点任务,与会人员就委员会如何贯彻落实中殡协工作要点,以及2017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展开讨论,并形成决议。李建华会长对委员会下一步主要工作方向提出建议和要求。委员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主要有:1.做好向国际殡葬协会呈送3项中国殡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积极开展民间传统丧葬习俗的调研工作。3.组织业内从业者书画摄影比赛活动。4.组织国内知名文化学者与业内专家开展交流、研讨、培训,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殡葬文化。5.发展和壮大文化遗产工作队伍。中国殡葬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衷心希望热心于殡葬文化公益事业的业内外有识之士加入委员会,共同推动中国殡葬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