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墓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如有隐忧,欲说

金北平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你好,欢迎来到《熊逸·唐诗50讲》。
有一种相聚很像别离,两个人明明可以会面,却偏要隔开一些距离;明明有千言万语想说,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几句空话,然后匆匆分手。如果你也有过这种难堪的感受,就会很容易理解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1. 一默如雷
绝句是最短小的诗歌体裁,越是短小,就越是以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取胜。写怎样的内容才容易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的答案是:写那些没有内容的内容。用禅宗的话讲,这就叫一默如雷,虽然沉默,什么都没说,但会心的人如同听到雷鸣。
所谓没有内容的内容,当然不是真的没有内容,而是内容太敏感,所以百转千回,欲说还休。这样的情感,也被称为隐痛。《诗经·邶风·柏舟》早就讲过:“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在唐朝的绝句里边,最能体现这种味道的,莫过于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隽永的语言,在貌似没有内容的内容里,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回味。
我们先看一下诗的题目:“酬”的意思是“酬答”,一定是曹侍御先写了一首诗给柳宗元,礼尚往来,柳宗元才写了这首诗作为酬答。
“曹侍御”,一位姓曹的侍御,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职务“侍御”,这是对监察官的简称。唐代的监察机关叫作御史台,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纪委。御史台每年会派出专门的官员,通常是监察御史,巡查地方州县,审核地方官的政绩和品行。“曹侍御”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位监察御史。
既然监察御史要做监察工作,既然监察的对象就是地方官,那么可想而知,他们应该和地方官保持足够的距离,摆出高冷的姿态,做好避嫌的工作。
而被监察的地方官,当然也生怕被监察御史抓到什么痛脚,害了自己的前程,所以在接待工作上往往诚惶诚恐,不敢有半分大意。当你明白了唐朝官制上的这些事情,就会知道“酬曹侍御”和“酬曹刺史”“酬曹丞相”的意义截然不同。
这位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象县是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象州县,西邻柳州市。柳宗元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担任柳州刺史,象县就是柳州下辖的一座县城。
曹侍御“过象县”并不是从象县经过,而是到象县办事。古汉语的“过”有“拜访”的意思,所以我们看唐诗里边常说“过某处”,意思是“到某处”,比如“过酒家”意思是“到酒家”,“过旧宅”意思是“到旧宅”。如果要表示“路过”,一般用的字是“经过”的“经”。
现在题目的意思就明确了:曹侍御抵达象县,寄给柳宗元一首诗,柳宗元写了这首诗作为答复。题目里边暗示出来三个信息:
第一,曹侍御和柳宗元应该有过旧交;第二,曹侍御到象县应该有公务要办;第三,曹侍御是中央派来的监察官,象县是柳州的下辖县,柳宗元是当时的柳州市长。
还有第四点是题目里没有交代却至关重要的:柳宗元是因为在政治斗争当中落败,才被贬谪到柳州这个蛮荒之地来的。
掌握这些基本信息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这首《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了: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读音标注:欲采蘋(pín)花不自由。
字面意思大约是这样的:碧绿的河水在破额山前流过,那位诗人遥遥地停住了船。美好的春风仿佛是我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我想采摘水中的蘋花送给你,却无法这样去做。
一旦把诗歌这样直白地翻译出来,你一定觉得莫名其妙,不明白柳宗元到底要说什么。所以,我们必须先去领会这首诗里边的一系列南方意象。
首先是“骚人”,因为屈原的《离骚》,人们称诗人为骚人。“木兰舟”是南方传说中用木兰雕刻的小船,后来用作船的雅称。
“潇湘”是湖南境内的水系,唐朝人常常用潇湘代指湖南一带。今天我们不觉得湖南是个偏远的地方,而在古代,湖南属于楚文化的核心区,和中原的华夏文明几乎是泾渭分明的。
唐朝的中原人如果被贬到湖南做官,那种感受或多或少会像出国。如果再向南,到广西柳州这种地方,那就是万里投荒了。
“潇湘”作为诗歌意象,通常有“相思”和“死别”两种涵义。传说大舜南巡,死在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闻讯之后南下奔丧,走到湘水的时候,因为忍不住悲伤,跳进湘水自尽。李白有一首《远别离》说:“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讲的就是这个传说。
再看“蘋花”,这是一种水生植物,有点像四叶草。南北朝时代,柳恽写过一首著名的《江南曲》: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采蘋、潇湘、故人、相思这几个意象的关联就是由这首诗奠定下来的。
2. “不自由”的不同向度
让我们回到诗句,柳宗元有感于“春风无限潇湘意”,于是“欲采蘋花”向故人曹侍御表达心意,但欲采而未采,因为“不自由”。为什么不自由呢?柳宗元没有说,读者可以想象的空间就很大了。
简单来想的话,曹侍御是监察官,柳宗元是地方官,曹侍御“遥驻木兰舟”的象县就是柳宗元的辖区。所以两个人必须小心避嫌,被监察的官员不该和负责监察的官员眉来眼去、私相授受,否则再清白也会百口莫辩。
往复杂一点来想,柳宗元属于政治斗争当中刚刚被打倒的一个派系,而且败得很惨,看来再不会有翻身的机会,任何人对他都避之唯恐不及。他自己当然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虽然有千言万语,有“无限潇湘意”想对故人倾诉,但生怕一不小心就连累了对方,也会把自己置于更加险恶的境地。
所以,不如就让故人“遥驻木兰舟”,远远地和自己保持距离,多少话欲说还休,索性也就不说了。两个人就这样貌似重逢,却并没有真的相逢;貌似离别,却看不到彼此的“挥手自兹去”。这样的聚散,才是最煎熬的。
你也许还记得初中语文课里学过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文章里有一段很著名的意味深长的话:“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鲁迅这样的心态,还有他那句“吟罢低眉无写处”的诗,不正是对“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的再现吗?
你也许会问:“柳宗元如此充满隐痛的诗难道不会被政敌抓到口实吗?就算字面上什么都没说,但这份态度分明已经道出了一切。”
如果这样的问题真的问到了柳宗元头上,其实他还大有辩解的余地。他应该会说:“你完全理解错了。‘欲采蘋花不自由’,是说我情不自禁地想要采蘋花来献给曹侍御啊。”
这样的辩解完全可以成立,因为在唐朝人那里,“不自由”的意思既可以是自由被限制,也可以是“不由自”,也就是情不自禁的意思。
表示前一种意思的诗,比如白居易的“莫嫌山木无人用,大胜笼禽不自由”(《感所见》),表示后一种意思的诗,比如杜牧的“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现代汉语里的“自由”只剩下第一种意思,它是从佛教来的。佛教认为人生百态都是由业力牵引的结果,并不是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所以人才会永远陷在六道轮回的苦海里出不来,只有涅槃才能得到解脱,获得绝对的自由。
今天人们谈起自由,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绝对的自由”,而“自由”这个词在佛教里出现的时候,指的还真的就是“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相伴随的还有“绝对的自在”,也就是说,你的存在仅仅因为你的存在而存在,而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环境。“自由自在”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不自由”的两种涵义在这首小诗里边可以同时成立,这既是诗的麻烦,同时也是诗的魅力。如果取第二种涵义的话,正因为“春风无限潇湘意”,情谊太深太重,诗人才会情不自禁地非要去采蘋花不可。一首刚刚还饱含着隐痛的诗一下子就变得春光明媚了。
今日得到
读古诗词时,人们常常自动忽略诗题。除了无题诗,诗题中通常包含着解读诗歌的重要线索。柳宗元这首诗之所以需要含蓄,诗题已揭示秘密。
“欲采蘋花不自由”留下了广阔的歧义空间,这种做法在古诗词里很常见,它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审美意义。于现实,它能在诗词涉及敏感内容时保护作者周全,给作者以回旋余地;于审美,它让多重解答在一件作品里并行不悖、同时成立,产生解谜的乐趣、朦胧的意蕴。
聚散单元结束,愿你的人生聚多离少,愿你喜爱的人与物都是生命中的常客。
今日思考
如果是李白需要给关系敏感的旧相识写一首离别诗,他也会像柳宗元这般含蓄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